中原三大名吃—原阳烩面、延津火烧、杜记牛肉神秘由来
「本公众号全面展现北国历史文化风貌,趣味解读北国史。上至天文下至地理,从上古神话、文学艺术到当今风土人情、军事政治,农夫君为您一一讲述」
楚国农夫 原创
牛屯衢外,遥想获嘉退。飞骑轧,东屯碎。汲水云朱寨,赵地风徘徊。胙鼓断,饼飧犹相对。
黎元谁能会?石婆榆林盖。人已去,里七在。王楼高宴味,班枣云鬓改。农夫君,僧固马庄思子祡。
——楚国农夫《赞延津火烧》
一、原阳烩面
原阳烩面是中原豫北响当当的名吃,听说过的、吃过的人很多。可原阳烩面的故事,听过的人大抵不多了。
据传唐太宗践祚前的一个隆冬雪天,患寒病落难于一回民农院。回民母子心地良善,以家养角类鹿非鹿、头若马非马、身似羊非羊、蹄类牛非牛之四不像屠宰炖汤焉,亦和面欲”面条”为秦王借由。然追敌逼迫,箭在弦上,老妇草草将面团拉扯后直接下汤锅,煮熟后端与秦王殿下。
秦王吃得满身冒汗,暖流涌身,不觉精神大振。寒疾痊愈,于是策马谢别。
李世民即位后,整日山珍海味倒觉不出什么滋味,就想起吃过回民母子面,想彼救命之恩,便遣人寻访回母,以厚赏赐。还真是不负有心人,太宗遂命御厨向老人拜师。自此,唐宫庭御膳谱上就多一救命面——云麒麟面。
再后来,因四不像极稀,觅猎困,武则天为此杀几贡使仍无济于事,无奈取山羊更替四不像,麒麟面改称山羊烩面。但经御厨、御医鉴定其口感滋味和医用价值皆不亚于麒麟,于是羊肉烩面成宫庭名膳,长盛不衰。
清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,慈禧太后逃至山西避难,犹记烩面补身祛寒,多次差总管李莲英诏贡山羊烩面食用。逮至清末满汉全席宗师御厨庞恩福因不甘宫庭御膳房苛律束缚,逃宫隐居黄河河南段,正宗原阳烩面才传艺民间。
原阳烩面汤肥肉瘦、浓香爽口、营养丰富、风味独特。原阳当地知名烩面馆常有其他地区车辆,多为慕名来。其所用汤为各种调料调制之羊肉老汤。面汤锅熟后,盛碗。碗汤仍老汤,配以味精、香油、羊肉片、香菜调制而成。
上桌后,原阳所制作餐馆均配油炸辣椒,由顾客自行取用。仅上述一味,有别于他法鹌鹑蛋、海带等配料。
至于面份量,有两种,以所用面碗称呼为大碗或小碗,而不称为大份小份。正确叫饭方法应该为"老板,一大(小)碗面!"
二、杜记牛肉
成吉思汗蒙古帝国时期,蒙古骑兵与牛肉有不解之缘,“出入只饮马乳,或宰羊为粮”。只供马匹畜群食用之水草,蒙可自给。一头牛宰杀后,百公斤重牛肉凉干后捻成沫,仅十几斤肉沫,装袋后背在身,有水便可冲饮。即时缺乏,可射猎补充。所以素有牛肉蒙古军队行军粮之说。
关于牛肉来历蒙古有一神秘传说。传说很久前,科尔沁大草有一大河,名叫霍林河,源有一口甘甜清泉名曰—神泉。正当人们沐浴阳光雨露,和风细雨公园怪事情生,河水不见,绿草枯黄,仿佛寒冬至。
惶恐之中,谣言四起。或云得罪天神,见罪人间,或云醉培火神,火神把水烤干。后生巴特尔意念拯救万民于水火,他告别姑娘斯琴,带上新鲜牛肉和马奶,沿河逆流而上,以穷其源。为夺回神泉,巴特手持蒙古弯刀毅然跳入神泉,直到与乌龙大战了九九八十一天,终战乌龙,但于体力耗尽,其气绝而亡,鲜血化成汩汩清泉。
姑娘沿河寻泉,唯见泉水泉边牛皮袋子,里面牛肉已干,为念亲恩,伊人永存,此是后来牛肉干渊源焉。
牛肉特产后传辉县古城蒙古王公聚落,辗转于卫辉府民间,成豫北有较高声誉名优清真食品。“卫辉杜记牛肉”由著名牛肉蒸煮技师杜世魁先生创立于1856年。
杜世魁在历代传统牛肉烧制工艺基础上,经自己多年潜心研究、刻意求新而制。其丝形色鲜美,表里如一,肉嫩味香,味透骨髓。工艺配方上逐呈传统工艺之精华。食品常以豫北区1至3黄牛为原料,以几十种名贵中草药为佐料,科经消毒、腌制、蒸煮等多道工序,堪称卫辉一绝。1998年该品经国家商标局注册为“世魁”牌牛肉。
三、延津火烧
高官大贾,远方来宾,初至廪延,待客除了佳肴美酒外,上几火烧亦必不可少。于老北京人眼里同京戏类,延津火烧声名遐迩,有着无限诱惑力,据说相声大师侯宝林最好此口。
倘若问一位北京人火烧最正宗,十之八九会告诉您是:豫北延津火烧。
谈及延津火烧,其实源于安阳滑县牛屯火烧。君不见用料虽简,犹是穷人乐,然来头可不小。因最早源自宫廷,是由“苏造肉”演变而来焉!
爱新觉罗氏溥杰先生夫人嵯娥浩在《食在宫廷》云:“乾隆四十五年,帝巡视南方,曾下榻于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。陈府家厨张东官烹制菜肴受帝亲爱,后张东官随乾隆入宫,深知乾隆喜爱厚味之物,乃用五花肉加丁香、官桂、甘草、砂仁、桂皮、蔻仁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。这九味香料按照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不同,用不同数量配制。因东官苏州姓氏,遂称苏造汤,其肉便称苏造肉矣。”
诸位看官,苏造肉居然是延津火烧鼻祖,接着才是牛屯火烧。据说,苏造肉的做法传到民间,老百姓家里自然没有那许多的名贵作料和上好的肉品,简而化之成了民间风味。
至于驴肉火烧被延津火烧承传,亦有一说。明初永乐朱棣起兵谋反,杀奔保定府徐水县漕河,打一场败仗。燕王眼瞅着饿得就要见阎王。士兵心生一计,要他效仿古人杀马吃。其实所谓"驴肉香,马肉臭,打死不吃骡子肉"。后来当地老百姓始杀马做"马肉火烧",且马肉火烧因皇膳而声名大振。
惜哉好景不长,俄顷因与蒙古人打仗需马。于是出现替代品--驴肉。驴肉纤维比马肉细腻,且纯瘦不肥,自古就是下肴佳品。且保定一带,属于冀中平原,水草肥美,最合养驴。种种际会下,驴肉火烧出世人间。
若说牛屯大火烧,已有300余年史,与道口烧鸡齐名。"面团半斤重,旋圈十八层;内填猪油馅,外涂豆油烘;炉内翻八遍,两油相交融;黄焦且酥脆,佳味馈亲朋。" 于北滑县、长垣、封丘、延津县交界处之牛屯镇一带,此首不知作者何,形容"牛屯大火烧"小诗,多少年来常被说书艺人当作"开场白",借以招徕听众。
有明一代,因牛屯集乃北京至开封官道驿站,过往官员至此,必落轿下马,令店家赶制"牛屯大火烧",自己一饱口福后捎走许多,此为牛集繁荣成因之一。
延津县王楼乡与牛屯镇仅一马路之隔,润物细无声,渐传延津全境,暌违久,人们观念中火烧便成延津火烧也。
延津火烧后来者居上,余者泯然众人矣!
正是:
牛屯衢外,遥想获嘉退。飞骑轧,东屯碎。汲水云朱寨,赵地风徘徊。胙鼓断,饼飧犹相对。
黎元谁能会?石婆榆林盖。人已去,里七在。王楼高宴味,班枣云鬓改。农夫君,僧固马庄思子乡。
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总编辑:楚国农夫
微信号:nrawbz1215
往期精彩